近日,陜西省住建廳《關于印發2019年陜西省工程建設標準、建筑標準設計立項計劃的通知》(陜建標發〔2019〕1034號)文件發布,灃西新城海綿城市技術中心聯合陜西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、西安理工大學等單位申報的《陜西省海綿城市建設工程評價標準》等4項地方標準制定項目榮獲立項。
陜西省2019年工程建設地方標準制修訂項目項目由陜西省住建廳統一組織申報、組織專家評審并立項發布,其立項范圍為尚無國家或行業標準,圍繞全省住房城鄉建設工作重點,如綠色節能建筑、裝配式建筑、海綿城市、城鎮綜合管廊、新農村建設、BIM技術應用項目、城市基礎設施、養老服務設施、市政公用設施、智慧城市建設項目或符合我省地方自然條件、風俗習慣等特殊技術要求的建筑工程勘察、設計、施工、質量安全、驗收項目,建設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和建筑新技術、新工藝、新材料、新設備推廣應用項目。此次技術中心立項的4項標準均屬于陜西海綿城市建設系列地方標準制定項目,其內容涉及新建、改建及擴建的建筑小區、城市道路、綠地與廣場及城市水系海綿城市建設工程等級評價體系、單項人工雨水速滲井設計與施工技術、綠地與廣場及建筑小區類海綿城市建設標準圖集等。
海綿城市建設是一項涉及多學科融合的系統性工程,國家到地方目前普遍缺乏適宜性標準規范 。2015年至今,住建部相繼編制、修編規范10余項,基本實現海綿城市建設框架性標準體系建立及相關專業銜接。然而,并未完全覆蓋海綿城市建設全壽命周期技術需求,部分標準落地指導仍顯乏力。由于地域差異,很多標準無法生搬硬套,必須因地制宜,自主創新。截至目前,我省僅出臺1項規劃導則,不足以系統指導海綿城市規劃、設計、施工、運維、評估等全流程工作。本土化技術標準匱乏已成為制約海綿城市可持續建設的重要瓶頸。2018年6月6日,國家標準委印發《生態文明建設標準體系發展行動指南(2018-2020年)》,明確要求各地在生態基礎設施領域加快開展海綿城市相關標準研制。
近年來,灃西新城海綿城市技術中心以國家海綿城市試點建設為依托,一方面,根據區域降雨、地質等環境本底特征,結合試點建設經驗積累,借鑒國內外低影響開發先進設計理念,因地制宜編制海綿城市規劃設計導則、圖集、指南及驗收運維標準,明確海綿建設關鍵性技術要求,保障項目建設系統化、規范化、標準化。另一方面,聯合省內10余家科研單位,建立戰略合作,投入1000萬研發資金,圍繞水、材料、土壤、植物等專業開展20余項課題攻關(3項獲省科技、住建等主管部門重點項目立項支持),有效解決建設中系列技術難題(介質改良、植物選配、濕陷性黃土雨水下滲風險防控等),申報專利10余項,成果工程應用60余處。
多年來的研究試驗探索與工程實踐應用,灃西新城在海綿城市建設體制機制創新、工程建設技術總結、建設模式探索等方面成效顯著,形成了一大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海綿城市建設經驗。此次多項地方標準制定項目得以立項,集中體現了灃西新城在海綿城市建設領域的顯著成果。灃西新城海綿城市技術中心將以此為契機,在相關行業主管部門、技術歸口單位的指導與協調下,進行廣泛調研,認真組織標準起草工作,保證標準質量、水平,為全面推進陜西省海綿城市建設工作作出應有貢獻。